出处:
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!”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臣与禄异议,未可同日语也。”
释义:
不能同时论说比较。形容两个差别悬殊的事物,不能相提并论。原作“岂可同日而言”“未可同日语”,后演化为“不可同日而语”。
战国后期,秦、楚、齐、燕、赵、韩、魏七大诸侯国,互争雄长,连年争战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,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发展起来,压倒东方六国,在战争中,常常取得胜利。
纵横家苏秦主张六国采取“合纵”的政策,联合起来,对付秦国。这一天,他乘坐着驷马高车来到赵国,向赵王游说。赵肃侯亲自走下台阶迎接他,说:“贵客光临,有何指教?”苏秦便侃侃地谈起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,向赵王陈说利害。他详细分析了诸侯国的强弱、进退之后,说道:“赵国地方千里,秦国觊觎已久,只因为西南边有韩、魏挡住,不能兴兵来犯。倘使韩、魏投降了秦国,赵国可就保不住了。”赵王听得毛骨悚然,不觉双膝移动,靠近苏秦,问道:“请教先生,寡人该怎么办呢?”苏秦说:“依臣之见,莫如韩、魏、齐、楚、燕、赵六国联合起来,共同对抗秦国,最为上策。”
赵王命人拿来地图。苏秦指着地图说:“大王请看:六国的土地加起来,是秦的五倍,兵力总数是秦的十倍,还怕打不过它吗?”苏秦接着又说:“可是,那些鼓吹‘连横’的人,却要各国向秦国割地求和,低头称臣。大王请想,两个办法,一个是击败和降服对手,一个是被击败和被对手降服,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?”一席话说得赵王非常信服,于是拜苏秦为相国,封武安君,给了他一百辆马车,以及大量的黄金、白璧、绸缎,让他去约会各国诸侯。公元前333年,六国诸侯在洹水(又名安阳河,在今河南北部)聚会,登坛歃血为誓,立下了盟约,决意一致抗秦。苏秦受封为“纵约长”,佩挂六国相印,一时成了显要的人物。
《中国成语故事》(第四册),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