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平潭时报  >> 第4263期 >> 008版 海坛风 返回
上一篇   下一篇     放大  适中  缩小
光饼:味蕾上的童年与故乡 寄枝梅花给岚岛 老墙素描 大寒至,知春来 寒花宜雪 金蟳糯米饭 暖香 编辑


大寒至,知春来


陈莉

2025.01.09

  

  大寒至,知春来

  

  梅香染冬韵 郭永仙 摄

  □陈莉

  大寒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亦是寒冷与温暖交汇的节点。古人云:“大寒岁底见三春。”作为自然与时令的见证,大寒不仅关乎气候和农时,更渗透到古人的生活点滴之中,融入饮食文化与精神智慧,成为一幅岁末的生活画卷。

  大寒时节,寒气最盛。古人深谙“以热制寒”的道理,因此饮食上多以温补为主。北方天寒地冻,炊烟袅袅之中,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成为抵御严冬的佳肴。正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冬令食羊,温补气血。”羊肉性温,既暖身又滋补,成为冬日里的家常必备。

  而在南方,大寒的饮食更讲究温润平和。腊月里腌制的腊肉、腊肠登上餐桌,风味浓厚,仿佛每一口都品尝得到冬日的沉淀。江南地区的人们还喜熬粥、煮糯米饭,氤氲的米香弥漫在一家团聚的笑声中。这种因时而生的饮食,不仅充满智慧,也饱含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。

  《礼记》有云:“凡饮,养阳气也。”饮茶,是大寒不可或缺的仪式。北方的冬日,人们用新鲜的老姜煮水,加入红糖或少许桂皮,辛香四溢,暖意直达心田。而在江南和岭南地区,人们更偏爱普洱、陈皮茶,因其甘滑醇厚的茶汤,颇受欢迎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问刘十九》中写道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在这冬雪纷飞的时节,一杯清茶,一盏热酒,便是温暖冬日的良方。

  大寒时节,恰逢腊月,古人以尾牙祭与饺子宴迎接新春。在南方,大寒时节尤为庄重,尾牙祭成了商家一年中最隆重的礼仪。尾牙祭起源于古代对土地神的祭祀活动,人们精心准备丰盛的祭品,虔诚祈愿,期盼来年生意兴隆,家人平安。当天,雇主必宴请员工,感恩一年的辛劳与付出,亦是激励来年的奋进。而在北方的大寒之夜,饺子登场,成为餐桌上的主角。其形似元宝,象征着财源滚滚,富贵盈门。那一口口饺子,既是冬日里香气四溢的美味享受,更是一场辞旧迎新的温暖仪式。

  大寒至,知春来。大寒虽冷,却冷得从容,冷得饱满,仿佛为春的萌动积蓄着无尽的能量。古人以食物御寒,以美味传情,以饮食文化贯通天地四时。在大寒节气里,我们于热汤间品味人间烟火,于岁月深处聆听春意初萌,心中那一缕暖意,早已化作对新生的深情守望。

(全文共960字)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