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平潭时报  >> 第4282期 >> L02版 平潭蓝 返回
上一篇   下一篇     放大  适中  缩小
编者按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 责编


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
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余小燕

2025.01.28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国画《祈福图》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为平潭词明戏创作的国画《三星高照》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国画《庆贺图》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国画《品茗图》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国画《藤牌操》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国画《凌波仙子落海坛》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国画《阿嫲炊年糕》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国画《浪涌鸥鸣石牌洋》

  □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余小燕 文/摄

  岁朝新元至,又是一年新春到。眼下,平潭大街小巷,到处弥漫着春节的氛围。处于老城关的小湖庄76号,是平潭画家陈振国的工作室——“闲石斋”。密密麻麻的地锦草,爬满了这栋二层并不起眼的石厝,撑着绿色小伞的巨型龟背竹,抵着窗户向上生长,晨曦的阳光透过叶片的间隙,倾斜地射进室内,桌案前,陈振国正在创作一系列关于平潭风物的年画作品。

  铺开宣纸,细豪毛笔沾上淡墨,寥寥数笔,一张阿嫲的人物线稿图就成型了。“画人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掌握好人物身体比例。人物的脸和五官,先用淡墨勾线,用笔要细而柔挺,自然的线条突出老人脸上的肌肉组织结构……”陈振国微蹙眉头,目光炯炯,只见他用笔蘸取少量赭石色,为人物面部手部上色,再用青绿、嫣红等颜色,丰富画面。他的运笔迅疾飘忽,如飞如动。一眨眼工夫,浓浓年味跃然纸上。

  画面里,石厝前站着一位喜笑颜开的阿嫲,她梳着高髻,簪着鲜花,身着红蓝亮色相间的衣裳,系着大围裙,双手捧着一笼写有“福”字的年糕,仿佛在喊:“年糕炊好了,阿哥阿弟克呢谐(平潭话‘克呢谐’指‘快来吃’)。”那笑纹堆满了阿嫲的脸颊,写满了快乐和幸福。

  “小时候我天天盼着过年,印象最深的,是长辈在炉灶前拉风箱蒸年糕的场景,这就是我记忆里的年味,即使后来常年在外工作生活,这份怀念和眷恋的心绪也萦绕在心头,久久地挥之不去。”陈振国回忆说,小时候每当春节临近,家里总会摆上一盆清香扑鼻的水仙花,那清香就是过年的味道。家人还会带着他去村里看藤牌操、词明戏表演……这一项项平潭传统年俗文化,流淌着浓浓“年味”、绵绵“乡愁”和脉脉“温情”。陈振国笑着,在画作题跋中写下“为故乡的乡愁而作”。

  陈振国是1949年生人,号“伴僧”,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,大家亲切地叫他“亚国”。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“海山娃”,带着喜庆和欢乐出生,父母因此给他取名:陈振国,寓意将来能为振兴国家贡献力量。

  从小,陈振国喜欢用笔以圈圈、点点或是图案来代替语言的表达。喜爱国画的母亲,认为家里出了一个“神笔马良”,就让其自由发挥。小时候,陈振国喜欢在家中墙壁、地上、桌上随意涂画。母亲还拿出《芥子园画谱》让他学习临摹。“那是个没有电灯的年代。晚上,母亲挑亮煤油灯芯,教我先从简单的线条学起,而后学习白描陈老莲的《水浒叶子》。母亲在一旁画仕女,一边指点我画画。那样淡淡的幸福,我一辈子都忘不了。”说起往事,陈振国的眼睛里闪着隐隐泪光。

  “我并非绘画专业科班出身,除了我母亲带我入门,我一生中还有两位恩师——线云平和林暖苏。在他们的指点下,我的绘画技艺进步神速。现在我能画荷花、菊花、昙花等,都是受到她们的悉心指导。”陈振国指着一幅刚完成的《凌波仙子落海坛》,若有所思地说。

  水仙花是平潭“年花”,本地人习惯称之为“金带来”。看这幅画作,水仙花株形优雅,叶片修长而碧绿,仿佛是一位身着翠袖黄冠的舞者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花香从纸上溢出,沁人心脾。最引人注目的,是纸上跳跃着那一朵朵金黄的花蕊,灵动而洒脱。“我画水仙花习惯先画花蕾,再画整体。林暖苏老师教我用‘泼彩’技法画花蕾,这个方法在我后来的山水、人物等很多画作中都有用到,受益终身。”陈振国说。

  当年,画家林暖苏从福州到平潭贝雕厂工作。她是辛亥革命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嗣女,毕业于上海美专,曾得到刘海粟、谢公展传授,擅长写意花卉,其作品构图简洁、纵意奔放、充满生机。当时是贝雕厂工人,在厂里专画贝雕草图的陈振国喜出望外,向其拜师学艺。

  陈振国成了林暖苏的“跟班”,他对绘画的痴迷,最终打动了这位大画家,林暖苏答应传授陈振国画工笔花卉。“林暖苏老师告诉我,画好一幅画,首先是立意。意在笔先,画尽意在,这是先决维。其次才是构图的关系和主次、大小、留白等处理。她由于有良好的美术理论修养,在教我画画的同时,也教我文学知识……”陈振国说。

  俗话说,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陈振国挥洒笔墨五十余载,专攻国画,擅长写意人物画仕女、布袋佛、钟馗等。环顾这间不大的画室,这里被他这些年创作的画作所填满。无论是花鸟、山水、还是他最擅长的写意人物画钟馗和布袋和尚,题材广泛,博涉多优。看那山水画,苍松与群峦相互呼应,用笔洒脱、墨彩多变,自带着一股神清气朗的精气神;看那布袋和尚身处或桃林、或花丛、或丹崖石泉、或密林等,人物融入大自然,充满意趣……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刻意而为之,而是经由心解物象而深情,情驱笔墨作丹青的“心画”结果。

  书画毡被誉为“文房第五宝”,书画家经常将其衬垫在宣纸下作画。而陈振国却选用编织袋替代书画毡,其绘画技艺驾轻就熟,可见一斑。陈振国使用的这张编织袋不足一米见方,无一处露白,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黑。这黑,由各种颜料混合交融而成,历经岁月的沧桑,是陈振国无数次挥毫执笔的起起落落间,湿了干,干了湿,湿了干的痕迹呈现,也见证了他无数个挑灯夜战,钻研绘画的孤独之夜。

  “笔墨当随时代,丹青趣味盎然。”这是陈振国的作画心得。他说,胸中有万类之物,笔下才有灵动表达。受古典文学浸润一生的他,曾写下这么一段话概括他的绘画人生:犹如一滴墨,轻缓地滴落在水里,弥散出浅淡的墨色。霎那间,心灵的枷锁被打开,萦绕的困惑也随之飘散,落得满心余香……

  有评论家说,透过陈振国的国画,让人读出了苍劲恣纵,鲜拙野趣,或柔似春风,或坚如倔铁,泼墨泼彩,千姿百态,水乳交融,真是得心应手。同时又能给人一种创造来源于自然生活,而比自然更高、更美的感觉。

  眼下,已过古稀之年的陈振国仍然笔耕不辍,每天都坚持创作。“我把工作室取名‘闲石斋’,想在这里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,潜心创作,享受孤独,在孤独中沉淀自己,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。”

  陈振国计划走遍平潭,用双脚丈量家乡土地,创作出一幅类似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巨幅中国画长卷,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情,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贡献一份力量。

  

  平潭画家陈振国:画笔贺新春 翰墨寄乡愁

  

  人物简介

  陈振国,平潭籍画家,因对《红楼梦》之推崇故将其居号“闲石斋”。提倡作品应推陈出新,在传统上破旧立新,作品应集思想性与技巧结合方为上乘之作。曾参加全国及省、市展览并获奖,热心公益事业。曾被授予“当代书画艺术家”“当代书画名人”等称号。代表作有《伯虎写秋图》《布袋四条屏》《仕女四条屏》《春夏秋冬四季长卷》等。

(全文共3425字)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