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君老师:
您好!我的孩子是小学五年级学生,不知为何最近经常惹是生非且屡教不改。请问当孩子屡屡犯错时,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惩戒教育?谢谢!
——一名困惑的学生家长困惑的学生家长:
你好。日常生活中,很多父母将教育惩戒等同于打骂孩子。但是,“打是疼,骂是爱”的传统家教模式,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。被骂或挨打时,孩子的大脑会陷入应激模式,没有心力分析自己错在哪里,更无睱对是非对错进行理性分析和修正。长期被家长暴力对待的孩子,其情绪更容易暴躁不安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经常被打骂的孩子,长期处于惊恐状态,缺乏安全感,亲子关系生硬疏远,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。约63%的孩子会因此发展出“战或逃”的应激反应模式,常常采取攻击他人或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处理问题、解决冲突,严重损害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。
创建和谐的家庭养育环境,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安全基地,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。安全基地是指安全感和挑战性相结合的所在,是《潜能觉醒》一书中所说的“这样一类人、场所、目标或事物,它们能够在提供安全感和关爱的同时,给人以开拓、冒险和寻求挑战所需要的鼓舞和能量”。
孩子做错事时,正是鼓励孩子直面错误、应对挑战的好机会,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好时机。此时,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,就需要发挥两大作用:一是关爱和支持,二是鼓励应对挑战。
共情关注,滋养关系
想帮助孩子改正错误,家长就要做一个孩子信任的、有能量的大人。所谓的共情关注有两层意思:一是共情自己。当孩子犯错时,家长的情绪难免受影响。所以,要允许自己有情绪,同时给予自己调整情绪的时间;二是共情孩子。家长要看到和体谅孩子犯错后产生的忐忑、懊恼、焦虑、恐惧等复杂情绪,引导孩子识别、表达和平复情绪。同时,让孩子有被看见、被关爱的安全感,给予孩子情感和资源的支持。
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要尝试对孩子的表现做出内容反应(指家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孩子叙述的内容)和情感反应(即要求家长看到孩子叙述背后的情绪)。比如,听到孩子说逃课玩游戏被惩罚时,家长可以这样回应:“我听到你说逃课玩游戏被责罚,感觉你很懊恼、很害怕。”这句话中,前半句是内容反应,后半句是情感反应。有共情关注的回应,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懂得、体谅,增进彼此的信任。
重构语言,充分交流
与孩子交流时,请用善意温暖的语言取代简单粗暴的语言,启用非暴力沟通模式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复盘和澄清事实,准确表达事件内容和情绪,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等。具体操作如下:第一步,说说发生了什么事,了解亲子双方对事件的不同观察角度。第二步,表达事件引发的感受。孩子有哪些感受?家长有哪些感受?让双方都能看到彼此的感受和情绪。第三步,探寻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要。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需要驱动,了解以后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改正措施。第四步,陈述改正错误的要求。让孩子说说为了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,应该用哪些建设性措施取代错误行为?家长可以给予哪些帮助与支持?双方要将改正错误的行动逐一罗列出来,达成共识。这样的行动清单越具体、越易行,效果越好。这里的关键点是家长要相信孩子有向善向好之心,和孩子一起通过非暴力沟通工具修正错误。
商议对策,促成行动行动清单确认后,接下来就是落实了。家长要跟孩子商量确定改正错误的具体行动流程、行动受挫的应对预案等,还要督促指导孩子“日行一善”,从微小改变入手,认真落实行动清单中的项目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引导孩子借机养成以下好习惯:1.事前三思而行、事后复盘反思的好习惯;2.多做能增加自己力量的事情,时时觉察自己的习惯;3.向生活中所有经历学习。家长应尽可能参与到孩子的改进行动中,如此身教效果更佳。
总之,当孩子犯错时,家长要跟孩子一起修正错误。当家长放下说教者和惩罚者的身份,转而成为引导者、支持者时,孩子才能真正从错误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责任感,让犯错和改正的经历成为成长的养分与财富。
最后,我想向家长推荐三本书:《笑得出来的养育》(李一诺著)、《看见孩子》(贝姬·肯尼迪著)以及《父母的语言》(达娜·萨斯金德等著)。
(作者系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)
海南日报